English

文学应关注普通人的需要

——方洲访谈录
1999-11-18 来源:生活时报 本报记者 窦云峰 我有话说

那天去书店闲逛,一本名叫《青年怎样适应社会》的书被笔者装进了背包。阅后,该书作者方洲深深地印在了笔者的脑海里。

或许是一种缘份,在一次朋友的聚会中,笔者竟和方洲不期而遇,这也就有了我们以下推心置腹的杂谈(以下笔者简称笔,方洲称方)。

笔: 在你的一系列丛书中,你所关注的是什么?

方: 关注普通人,关注普通人的需要。

笔: 这又如何解释?

方: 人在社会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具体的难题,因此我们必须要理性地认识它,搞创作也同样如此。你的作品能不能在市场中站住脚,其根本要看它和普通人的遭遇、矛盾、挫折以及谋生等有一种什么样的血肉联系。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中国的文人容易把文化垄断起来,这种垄断实际上是自己给自己断奶,掐断了给文化增加营养的机会,而且中国的文人一般以有文化,不照顾世俗为优越,这使得他们与普通人的距离越来越远。

笔: 说到读书,在《青年怎样适应社会》中,你谈到这么一个问题:读书必然造就清贫吗?

方: 读书之后你比不读书的人还清贫,那你还去读书干嘛?在报纸、杂志和各种书籍中常常刊登着爱书人写的文章和各种关于读书的故事。我吃惊地发现,读书似乎总是和清贫连在一起的,读书人是爱书而买不起书的。读罢这些文章,我的感情总是很复杂,一方面我深深地尊重那些在清贫中仍然爱读书的人们;另一方面我也在想,如果读书总是和清贫连在一起,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我们喊起来是不是觉得有点底气不足?所以,当更多的人谈论更纯粹的读书的乐趣时,我更多谈论的是怎样使读书有用,怎样使读书人成为社会上更有竞争力的一群。

方洲简介:

JR人才调查中心主任。主编《青年必读手册》、《中国当代名人成功素质分析报告》、“JR人际自助丛书”,均在社会上引起反响。

在电视、电台和全国许多高校举办关于青年读书、青年怎样适应社会问题的报告与演讲,在青年中影响广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